2022年5月22日下午,伟德首页官网“碧立格”系列讀書報告會博士研究生第39期如期通過騰訊會議開展。本次報告會中,民族學專業2021級博士研究生李娜和白娜仁分别圍繞民族音樂文化和非遺保護的主題做了認真詳細的彙報,線上大約有三十多名人員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李娜同學分享了楊民康老師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8年第二期的論文《審美、文化、美術:音樂認知和體驗的三重境界——兼論文化多樣性教育語境中的作曲與表演人才培養》。結合自身的學習和教學經驗,分享人對論文做了充分多方位的解讀,尤其是文中主要觀點,即能夠“聽辨四方音聲,接納古今雅俗”,實現審美體驗與文化體驗兩者自如的轉換、互動,穿行于東西方;塑造多元文化意識,培養雙重音樂能力,表演實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以建立關乎人類文化情懷和道義的責任感,成為優秀的世界民族文化的傳播者,而不僅僅是良好的工匠型表演藝術家為目标。基于觀點,倡導實際教學工作中通過民族音樂思維,觀點、方法,确立起多樣性音樂文化觀;增加民族音樂學課程作為作曲專業和民樂表演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或選修課;走出課堂,盡可能多地參與外部社會的文化活動、田野考察及表演實踐。最後,從音樂師範類本科生的多元音樂文化觀的建立和通過新時代網絡媒體講好中國音樂故事等兩個方面做了個人理解和展望。

白娜仁同學分享了宋俊華老師發表在《文化遺産》2021年第6期的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範式建構》。首先,問題的提出中回顧了非遺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發展,再對“範式”和“反常”做出概念闡釋。範式是科學家共同體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反常是科學研究中出現的打破或超越範式的現象,建立非遺學正是傳統學科範式“反常”的要求。面對文化平等與人類和平難題、代際公平與人類可持續發展難題、非遺共享與傳承發展的難題、非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難題等現實難題,文中提出了事實範式、實踐範式、批評範式、闡釋範式等類型和借鑒式建構、引導式建構、保障式建構。最後,依照論文結論,指出建構非遺學科範式,推動非遺學科獨立,是解決傳統學科範式“反常”問題的必然選擇;再從範式和交叉學科的關系、實際操作中自上而下和保護理念中自下而上的關系提出疑惑。分享人在論文解析過程中,融入了近期相關會議的内容、主旨和發言,更加全面地做出了解讀和思考。

本次讀書報告會的分享論文均來自核心期刊近期内容,雖然有較強的專業指向,但是相信論文中問題意識、寫作邏輯、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問題等對參會的博士生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有助于避免線性思維的死胡同,從而建構靈活的橫向思維。同學們能夠在相互學習和啟發中拓寬視野,增強學術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