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首頁 訪問舊版 聯系我們 蒙語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頁學術科研學術動态 → 正文
學術動态

我院舉行博士研究生第4期“碧立格”系列讀書會|《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日期:2020-10-27]

文字:張雅婷

圖片:牟懷超


20201025日下午15:00于科研樓301,由伟德首页官网主辦的“碧立格”系列讀書會第四期準時開講。本次讀書會由民人院博士生李慧茹主講,由烏日陶克套胡院長主持。彙報書目是“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參與本場讀書會的成員還包括我院黨總支副書記阿榮老師,趙樹岡教授,麥拉蘇老師,以及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90餘人。


李慧茹博士首先對作者簡介和本書目錄進行簡要說明。接着,從華夏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為什麼要從邊緣研究華夏以及怎樣從邊緣研究華夏三個維度來闡述本書的核心問題:何為華夏。在第一部分中為我們理清了華夏邊緣形成與變遷的主要脈絡——由于受自然生态特征的影響到導緻人類經濟活動的變遷進而促使族群分類與邊界劃分的形成。在第二部分中,介紹了從邊緣研究華夏的原因與重要性。在第三部分中,講述了作者從邊緣看華夏的兩種方法: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李慧茹博士還具體的界定了曆史記憶這一概念,以及族群認同的劃分類型。


接下來,同學們開拓思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現場展開了熱烈的讨論。與會師生們從種族,族群,種群,人群幾個專業概念的辨析入手,進而上升到現實關懷層面,就民族文化認同與牢中華民族共同體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交流。同時趙樹岡教授和烏日陶克套胡院長還就邊緣的概念和曆史的客觀性問題進行了中肯的剖析,“邊緣”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态變化的,是刻着曆史時代烙印的。對于曆史是否客觀而言,應該說沒有絕對的客觀公正,因為史書,文獻,都會帶有一定的主體性及作者們的意志,因而也呈現出曆史多元化的視角與多層次的解讀。這種建構曆史的視角背後所依的還是最根本的因素——社會經濟基礎。曆史很大程度上是為現實服務的,是與現實需要,政策需要,國家建設需要密不可分的。所以“曆史”與曆史事實的範疇是要科學的區分開來的。兩位老師精彩的說法獲得了大家的一緻認同。


會議最後,烏院長進行會議總結,至此本次讀書會圓滿結束。願讀書會能夠讓大家在各種思想的交流探讨中“追溯經典、啟迪哲思”,同時,也為民人院奠定更為深厚的人文底蘊。

 

上一條:【名師講座】 魏道儒:中韓共建佛教文化及其啟示
下一條:我院舉行第3期“碧立格”系列讀書會|《薩摩亞人的成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