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下午,伟德首页官网在田家炳書院615室舉行第34-36期“穆納罕”論壇。此次論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主任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任钊;曆史學博士,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史研究動态》副主編蘇輝。
伟德首页官网黨委書記包鳳蘭教授緻歡迎辭,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中心主任謝詠梅主持論壇。伟德首页官网和曆史文化學院的廣大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康鵬主任以《遼代石刻與遼史研究》為題,從“遼代石刻史料簡述”“遼代墓志的書寫格式”“契丹文石刻早期發現史”“遼代墓志研究法及其反思”四個部分,分别介紹了遼代石刻史料簡況以及相關工具書、網站,重點講解了遼代石刻文字的左行書寫特例、契丹文字發現史的最新觀點,重新反思石刻資料的史學價值,探索石刻史料研究的新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康鵬主任
講座現場
鄭任钊教授以《從思想史論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為題,分别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突出特性展開講授,并引經據典,指出這五個特性一方面通過中國五千年文明自身的發展曆史可以得到清晰展現,另一方面就是通過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得到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傳統文明基礎上創新性發展的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有璀璨的思想寶庫,曆史上思想家群星閃耀,中華傳統思想與傳統價值觀念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産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必将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蘇輝副教授關于《中國早期龍文化的交流與互證》的講座,通過展示多個遺址發現和出土的不同時期的“龍形”擺塑和文物,如查海遺址發現的由紅褐色十塊堆塑而成的“龍形”、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擺塑龍、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等,為大家講授了中華文明地理格局視阈下龍的起源、材質拓展與龍的形象變遷、内蒙古地區早期龍文物的曆史意義。蘇輝老師認為各種龍文物都是在距今5500年前後基本定型。後世雖有變化,但大都延續以内蒙、遼甯為中心的西遼河地區龍文物基本形态。從堆塑、刻劃、玉雕、彩繪,直到定型,龍在區域文化中既各有特點,又在北南之間起到了文化、技術、思想的交流和傳播作用,為中華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了絕佳的觀察視角。
鄭任钊教授
蘇輝副教授
随後,在場的師生們就講座内容進行提問和讨論,将此次學術講座的知識做了進一步外延,學術氛圍一度高漲。
現場提問
最後,我院少數民族史研究中心主任謝詠梅教授做最後總結發言。她在感謝三位專家學者前來講座的同時,建議同學們在聽取講座後要認真消化,積極思考。
各位專家學者同時參觀了我院資料室,大家就資料室所藏檔案、方志、圖集等進行現場交流。
謝詠梅教授帶來大家參觀資料室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