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師 | 伟德首页官网 教師
研究方向: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邊疆人類學、飲食人類學。
蒙古族,1990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個人簡曆:
2010-2014年: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2014-2017年: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2017-2022年: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民族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科研項目:
1.主持2019年廈門大學研究生田野調查基金項目“食騁疆場:一個口岸餐廳的民族志”;
2.參與2017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閩台海洋民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與研究”;
3.參與2015年國家社科西部項目“古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民族關系比較研究”;
4.參與2014年國家社科一般項目“我國西北民族關系新特點與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研究”。
學術成果:
1. “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
2. 回顧與反思:近二十年中國飲食人類學研究評述[J].貴州民族研究,2018(07).
3. 方法與範例:人類學學術論文寫作研究[M].雲南大學出版社,2022.個人專著
4. 從西昆《孔氏族譜》探究孔氏宗族的曆史及其文化功能[N].張先清主編,太姥族譜文獻.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
5. 論邊疆安全問題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影響[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
6.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風險及其防控.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2015(17).
7. 關于對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原因分析研究[J].西部蒙古論壇,2014(04).
8. 新冠疫情背景下口岸地區的發展困境與對策分析——以新疆霍爾果斯口岸中哈邊境合作中心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2).
9. 外出打工與人口流失背景下村落現狀研究——基于甘肅省H村的調查[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8).
10. 對新疆烏爾禾地區解決“三非”問題的探讨[J].新西部(理論版),2015(15).
11.對“民族”與“族群”概念的梳理與解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8).
12.對《江村經濟》的思考與反思——紀念費孝通先生逝世十周年[J].黑龍江史志,2015(14).
13.明清時呼和浩特成為蒙古族藏傳佛教核心原因[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7).
14.對人類學曆史特殊論學派的解讀與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09).
15.對人類學進化論學派的解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6).
16.對烏爾禾“三非”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5(10).
17.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曆史發展研究——以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5(12).
18.蒙古族民族品牌興起的社會功能分析——以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那達慕大會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5(09).
19.關于民族關系概念及理論的梳理[J].新西部(理論版),2015(06).
電子郵箱:bazeda5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