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由我校主辦,伟德首页官网承辦的東北亞民族曆史文化研究院“族際交流與文化互動”高峰論壇在賽罕校區舉行。上午在信息樓報告廳,複旦大學姚大力先生、中央民族大學達力紮布先生、南開大學杜家骥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吉林大學雙聘教授劉曉萌先生,分别作了大會主旨報告,反響熱烈。下午高峰論壇設三個分論壇,分别在田樓伟德首页官网會議室603、心理學院會議室609和黨政辦會議室715舉行。來自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和内蒙古大學、内蒙古社會科學院、赤峰學院、呼倫貝爾學院以及我校近百餘位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第一組由武漢大學申萬裡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魏堅、我校曆史文化學院曹永年先生做點評。共有8位學者先後參加了讨論,南開大學薛磊《元世祖朝蒙古東道諸王之亂補論》、武漢大學申萬裡《元代出仕中國的高麗人群體研究》、赤峰學院敖拉《關于契丹國體在管理機制上對遊牧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内蒙古大學希都日古《關于<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西征所涉及的山川城池地名考釋》、内蒙古師範大學那順烏力吉《脫脫不花岱總汗到滿都魯汗時期的蒙古政治與八百帳》、内蒙古師範大學索明傑《甯夏同心縣李家套子匈奴墓出土人骨研究》、内蒙古師範大學李榮輝《<趙齡墓志>中的西域茹茹》、内蒙古師範大學孟克巴雅爾《早期烏桓、鮮卑社會經濟形态的探讨》。第一組報告基本是圍繞蒙元、契丹曆史及之前的東漢匈奴、烏桓及鮮卑以及北魏時期的西域突厥等問題展開。

第二組讨論由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郭美蘭主持,内蒙古大學白拉都格其做點評,先後有12位學者參加了報告。分别是吳元豐《珲春滿漢文檔案述評》、吳中良《松花江流域錫伯人探源》、蘇德畢力格《李大钊與蒙古人民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的接觸》、内蒙古大學烏雲格日勒《調查與被調查——解讀清末<哲裡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内蒙古師範大學張建軍《接管與改造: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北京蒙藏學校研究》、内蒙古師範大學丁曉傑《二戰時期日本在僞蒙疆的畜産統治政策》、内蒙古大學寶音德力根《第一任錫勒圖庫稜(庫倫)綽爾濟喇嘛達爾罕漢囊素事迹稽考》、内蒙古師範大學胡日查《關于嫩科爾沁部與女真諸部的早期關系》、内蒙古師範大學牧仁《松筠與“蒲大芳案”》、内蒙古師範大學薩出日拉圖《清初嫩科爾沁部牧地變遷考》、内蒙古師範大學那日蘇《二戰後東北亞新格局與中蒙關系》。這組讨論的主題較為多元,時間跨度大體從清代延續至民國時期。

第三組讨論由内蒙古大學阿拉坦寶力格教授主持,複旦大學納日碧力戈教授做點評,先後有12位學者參加了讨論。首都師範大學孔源《略談蒙古高原東部寺廟商業網絡在近代草原絲綢之路構建中的經濟文化意義》、廈門大學韋蘭海《通古斯語人群的父系起源——基于Y染色體單倍群C2a-M86譜系樹的視角》、内蒙古大學阿拉坦寶力格《重疊共生的傳統與現代——新巴爾虎右旗的田野調查》、複旦大學納日碧力戈《三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内蒙古社會科學院白蘭《人類學視野的評價——生态觀進入社會體系的範式》、赤峰學院寶音初古拉《黑龍江省柯爾克孜人由來考》、呼倫貝爾學院斯仁巴圖《鄂溫克族及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鄂溫克旗民族宗教局達西尼瑪《關于清與民國時期呼倫貝爾地區諸族滿文檔案收藏情況》、大連民族大學黑龍《絲綢之路上的衛拉特人》、内蒙古師範大學謝詠梅《清代以來大興安嶺兩麓人群互動視域下的呼倫貝爾地區社會再編》。本組讨論主要是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對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遷,尤其是對東北大興安嶺的巴爾虎、柯爾克孜、鄂溫克等地區或民族的讨論與認識。

總之,三組分論壇讨論較好地契合了東北亞民族曆史文化的主題,充分展示了各位專家學者近期的研究心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