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下午,我校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曆史系包茂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劉曉春研究員、在田家炳教學樓603會議室分别做了題為“‘人類世’與環境史研究”、“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主題報告,本次報告由何群教教授主持,我院和兄弟院系多位博士、碩士生到場聆聽學習。
包茂紅教授的報告“‘人類世’與環境史研究”主要包括:一、環境史研究及其新發展;二、“人類世”概念的提出及其演進;三、“人類世”對環境史研究的貢獻和挑戰。環境史研究發展迅猛,表現出專業性增強、逐漸國際化和主流化的特點。包教授指出:由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提出的“人類世”概念,雖然在分期等問題上尚存分歧,但已被應用于世界環境史研究。

包教授指出:環境史研究人及其社會與自然的其它部分相互作用的關系史,這個定義突破了傳統的人與自然二分的思維,包含了整體論和有機論的新思維。由此出發,環境史主要研究四個方面的問題,分别是人為活動引起的環境變遷、物質或經濟環境史、政治環境史及文化環境史。

它給與環境史研究提供了新概念和分析工具,正在促成環境史研究的自然科學化,進而可能形成新的曆史叙事。與此同時,它也給曆史編撰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地質分期與曆史分期的對接契合、地球之史與人類史的協調、生态可持續性與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的平衡等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最後,包教授指出:“人類世”與環境史研究的關系是一個發展中的、開放的關系。學術創新需要借鑒相關學科的概念、方法和新成果;創新的學術研究為認識建立在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地球系統的現狀和未來具有啟示意義。

劉曉春研究員的報告——“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分布、經濟社會發展概況;二、人口較少民族研究學理價值;三、交流、交往、交融:當代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轉型及民族自覺;全球視野與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研究面臨的挑戰。

劉曉春研究員作為鄂倫春族一員,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及現代化沖擊中發生的變化體會切身,洞察深入;而結合自己多年在鄂倫春族、赫哲族等地實地調查獲得的經驗和認識,對我國鄂倫春族、赫哲族傳統文化形态、變遷形貌及原因的梳理,并與俄羅斯埃文基人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影響人口較少民族生存、發展的包括諸如民族文化特征、人文、生态環境及變化等多重原因,尤其建立于國家一路一帶發展戰略高度的讨論,高屋建瓴,令在場耳目一新

劉曉春研究員認為:好在有國家推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使包括鄂倫春族在内的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嚴重流失局面得到有力遏制,傳統文化出現複蘇、複興态勢。随着外部社會對文化多樣性意義認識的日益深入,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日益得到廣泛認可、尊重和重視。就民族自身而言,“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們的未來是什麼”,民族自身也在慢慢認識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本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登高望遠!人口較少民族生存、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可持續存在密切關聯。

兩位專家報告在熱烈掌聲中結束。烏日套格套院長高度稱贊了兩位專家嚴謹的治學态度,帶給在場大家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主持人何群教授對報告做了精彩點評。在場學生紛紛向兩位老師提問,請教,會場氣氛活潑,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