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首頁 訪問舊版 聯系我們 蒙語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頁學院動态 → 正文
學院動态

内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 ——聚焦時代發展,共議學科建設

[日期:2019-06-08]

      内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全體會議于2019年3月10日在田家炳書院隆重召開。會議得到“高等研究院”全國各地委員的積極響應,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内蒙古大學、内蒙古社會科學院以及内蒙古師範大學等20多位“高等研究院”委員參會,出席會議的還有雲國宏校長、趙東海副校長、王來喜副校長等資深專家和領導。

      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郝時遠主持,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雲國宏校長作了《内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第一屆工作報告》“高等研究院”秘書長烏日陶格套胡教授就高等研究院委員調整名單作了說明,并一緻表決通過《關于内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調整建議名單》。大會第三項集中讨論了内蒙古師範大學“新時代民族學學科建設”面臨問題、建議與路徑。

      會議就内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建設、師資整合、學術研究的特色與方向做了研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麻國慶教授認為新時代要打破傳統文科的界限,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他認為“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正是新時代學科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民族學學科建設要突出地域、區域特色,如“牧區社工”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地域特色;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田敏認為,在本科教育上要突出“以本為本”本科教育的地方特色,注重師資力量的建設與培養。科研方面突出蒙古學研究、中蒙俄、精準扶貧、草原環境、民族區域自治研究,特别在總結建國70年内蒙古民族區域自治的經驗上凝練成果;南京大學範可教授認為,學科建設要有極大的開放性,必修課不必太多,增加選修課,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吸收不同學科的内容與觀點,包容并蓄,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室主任色音教授介紹了浙江大學的“住訪學者”制度,打破了研究院、研究所這種學科界限,任何學科都可申請。“住訪學者”制,對人才的流動、學術交流、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師資力量匮乏的邊疆地區這種方法值得借鑒。同時他建議我校的學術研究應立足内蒙古,在生态民族學上重點發展;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主編、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蘇日娜教授指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應加強對外的交流,加強學科的互動,提升自身的不足。另外她從自身編輯的角度對我校學報建設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各闆塊應有明确的學術定位,不可偏廢,要長久堅持。二是不同的闆塊要對應有專業的編輯,這有利于專業性和學術性把控;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研究員提出,學科建設要打造自己的話語體系,建議從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發展三個方面的戰略高度研究“中蒙俄經濟走廊”為國家和地方發展提供智力資源;複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那日碧力格教授認為,學科建設首要的是人力整合,如何“借人”這是不發達地區,邊遠地區高校發展必然面對的課題;北京大學陳崗龍教授認為,内蒙古師範大學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突出蒙古學、人類學研究,加強與蒙古國的合作。同時與時俱進,加強生态草原比較研究,為打造祖國綠色屏障做貢獻。在民族區域自治方面他提出,民族自治内蒙古走在全國前列,應從建國以來内蒙古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貫徹與執行方面總結内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性、标志性的特色成果;雲南大學李志農教授、新疆師範大學南快莫德格兩位學者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發展出發,認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不具備内陸高校人才互動交流的條件,人才引入較為困難,培養自己人才更現實,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平台、公衆号提升與外界的交流和資源共享。

      本次會議對我校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建設,民族學人類學學術研究提供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也體現了兄弟院校學科同行間的交流、合作與相互支持。    

上一條:伟德首页官网舉行【大學習大讨論】專題系列學習研讨會
下一條:早稻田大學柳澤明教授應邀前來我院進行學術講座

Baidu
sogou